酵素就是我們生物課上學過的“酶”,只是叫法不同,它并非一個營養學新發明的詞。我們平時常說的“酵素”指的是“體外酵素”,即“食物酵素”。因為人體自身可以產生酵素,那是“體內酵素”。
人類和哺乳類動物體內大約含有5000種酵素(酶)。酶是一類生物催化劑,每一種酶都對應一種它職責范圍內的生理活動,我們常聽到的SOD(超氧化物歧化酶),就是一種功勛顯赫的幫助我們清除體內垃圾,抗氧化的酶。大多數的酶可以將它所催化的反應之速率提高上百萬倍。所以人體內酶越多,種類越完整,就越利于各種生理活動,生命越健康。當人體沒有了活性酶(活性酵素),生命就終止了。人類的疾病,大多數均與酶缺乏或酶的合成障礙有關。
我們發現,大自然中的植物(食物)大多數是在45℃以下的環境中生長的,這是大自然的出廠設置,所以,大部分植物并不喜歡超過45℃的高溫。因為,超過40℃以后,植物(食物)最先不耐受的是酵素,它們會逐漸失去活性,在60-80℃時,大部分酵素會被破壞,發生不可逆變性;當溫度接近100℃時,酵素的催化作用完全喪失。除此之外,植物中寶貴的植化素也有大量陣亡。所以,日常料理食物的溫度,關系到食物營養,關系到我們的健康。
總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,人體本來就可以產生酵素,為何還要額外補充?
因為,我們身體產生的酵素不是無限量的,它和我們的身體狀況、年齡狀況密切相關(身體狀況越好,年齡越年輕,合成體內酵素越多)。隨著年齡增長,每個人的體內酵素就會慢慢減少。
另外,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,人們生活的環境會大量消耗體內酵素,所以,我們要更加重視體外酵素的補充,不能單單依靠不斷減少的體內酵素來做保障。
酵素不足也是很多人新陳代謝緩慢、免疫力低迷、亞健康體質的原因。
因此,平時多補充酵素促進新陳代謝,對我們的身體以及健康都會有非常多的好處。
山東J9九游會集團承接保健功能片劑、粉劑、顆粒、袋泡茶、凝膠糖果、軟膠囊的OEM/ODM代加工業務。